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戰略背景下,紅色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的精神密碼,正逐漸成為激活鄉土資源、重塑鄉村價值的重要引擎。佛山陶瓷產業歷經千年積淀,既承載著嶺南文明的智慧結晶,也面臨著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時代命題。當紅色文化的思想火炬照亮陶瓷產業的振興之路,二者在空間重構、價值重塑與功能拓展中形成的深度融合,不僅為陶瓷產業開辟了高質量發展新路徑,更為鄉村振興提供了文化驅動的實踐樣本。
一、紅色文化激活產業空間重構
紅色文化遺產蘊含的空間敘事邏輯與陶瓷產業集群化發展存在深層耦合關系。傳統陶瓷生產往往依托特定地理單元形成產業集聚,這種空間聚集效應在紅色文化賦能下可被賦予新的內涵。通過挖掘本土紅色資源中"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精神內核,陶瓷產業園區不再局限于生產加工功能,而是向集文化展示、創意研發、體驗消費于一體的綜合性空間轉型。紅色文化所承載的集體記憶與場所精神,能夠重塑產業空間的文化坐標,使生產車間轉變為文化展廊,倉儲基地升級為數字文創園,形成"生產即展示、工廠即景區"的新型產業形態。這種空間重構打破了傳統產業園區的物理邊界,構建起開放共享的新型產業生態系統。
二、紅色基因重塑產業價值鏈條
紅色文化倡導的"守正創新"理念與陶瓷產業轉型升級的內在需求形成歷史共振。從原料開采到成品出廠的全產業鏈條,處處蘊含著紅色文化蘊含的生態智慧與發展哲學。在原料處理環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文明思想正在改寫傳統陶瓷產業的高能耗模式;在生產制造過程中,"精益求精"的大國工匠精神持續賦能技術革新;在產品銷售終端,"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引導企業構建"產品+服務+體驗"的新型商業生態。更重要的是,紅色文化所彰顯的人民性特征,推動陶瓷產業從資本驅動轉向價值驅動,使產業發展回歸"以人為本"的本質追求。這種價值重塑不僅提升了產品的文化溢價能力,更重要的是構建起可持續發展的產業倫理體系。
三、紅色血脈培育新型人才矩陣
鄉村振興的關鍵在人,產業振興的核心在才。紅色文化中蘊含的"群眾路線"工作方法與"德才兼備"用人標準,為陶瓷產業人才培養提供了方法論啟示。通過建立"老匠師工作室+青年設計師聯盟"的雙軌培養機制,既傳承了傳統制陶技藝的精髓,又注入了現代設計思維;依托紅色教育基地開展的沉浸式培訓,使產業工人從單純的技術執行者轉變為文化傳承者;通過黨建引領構建的產學研協同平臺,吸引著返鄉創客、鄉賢企業家等新鄉賢群體投身產業建設。這種立體化的人才培育體系,不僅破解了傳統手工業后繼乏人的困境,更培育出兼具文化素養與創新能力的新型產業工人隊伍,為陶瓷產業可持續發展儲備了堅實的人力資源。
四、紅色動能驅動城鄉融合發展
紅色文化打破城鄉二元對立的天然優勢,在陶瓷產業振興中展現出獨特的連接效能。依托紅色文化資源開發的陶瓷文化旅游線路,將城市消費市場與鄉村生產基地有機串聯;基于紅色IP打造的文創產品,使鄉村文化符號轉化為城市消費時尚;通過紅色文化賦能的品牌溢價,讓農戶分享產業鏈增值收益。這種城鄉要素的雙向流動,既避免了鄉村空心化危機,又緩解了城市文化焦慮,構建起互促共生的城鄉關系新格局。當城市居民在陶藝體驗中感受鄉土溫度,當鄉村匠人在城市展館中收獲市場認可,紅色文化正悄然彌合著城鄉之間的認知鴻溝,塑造著新時代的城鄉文化共同體。
站在鄉村振興的歷史方位審視,紅色文化與佛山陶瓷產業的深度融合,本質上是一場傳統文明的現代表達與現代產業的靈魂重塑。這種融合不是簡單的元素疊加,而是通過價值重構、空間再造與人才培育,創造出具有示范意義的融合發展范式。它昭示著:當紅色基因注入產業血脈,傳統文化便獲得了面向未來的生命力;當陶瓷窯火映照鄉村振興,古老智慧必將在新時代煥發出璀璨光芒。這條融合之路不僅關乎一個產業的興衰榮辱,更承載著中華文明在現代化進程中的精神突圍與文明新生。
(禪城陶瓷協會黨支部 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