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佛山,這里的陶瓷產業正以另一種方式續寫傳奇——當全球陶瓷產業面臨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承載力逼近紅線的共同挑戰時,佛山陶瓷率先完成從“規模擴張”到“生態突圍”的轉身,在綠色轉型中重塑競爭優勢。這種轉身的底層邏輯,恰與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核心要義同頻共振;這種先行的密碼,正是將生態文明理念深度嵌入產業基因的關鍵抉擇。
一、生態文明思想為產業轉型提供價值錨點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這一論斷深刻揭示了生態保護與發展方式的內在統一性。對于佛山陶瓷這樣的傳統優勢產業而言,其發展邏輯曾長期圍繞“規模”“效率”“成本”展開,但隨著資源環境約束日益趨緊,傳統的“線性發展模式”逐漸觸達天花板。此時,生態文明思想提供了全新的價值坐標系——它要求產業發展的每一步都必須回答“是否有利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根本問題,將生態效益納入發展的核心評價體系。
佛山陶瓷產業的率先覺醒,正源于對這一價值錨點的精準把握。當一些地區還在糾結“環保投入是否影響利潤”時,佛山的陶瓷企業已意識到:生態約束不是發展的“緊箍咒”,而是轉型的“指揮棒”。從被動應對環保標準到主動構建綠色生產體系,從追求短期經濟效益到謀劃長期可持續競爭力,這種價值認知的躍升,讓佛山陶瓷在產業變革中搶占了理念先機。
二、生態文明實踐重構產業競爭底層邏輯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強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科學論斷打破了“保護生態與發展經濟對立”的思維定式,為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提供了方法論指引。佛山陶瓷產業的實踐證明,當生態理念深度融入產業鏈條,就能將環境壓力轉化為創新動力,將資源約束轉化為技術突破的突破口。
在生產端,佛山陶瓷企業通過工藝革新、設備升級,將單位產品能耗降低30%以上,廢水循環利用率提升至90%,粉塵排放濃度下降至國家標準的一半以下。這些改變不是簡單的“末端治理”,而是從原料配方、燒成技術到產品設計的系統性重構——比如通過研發低品位原料應用技術,將過去被視為廢棄物的陶瓷廢渣轉化為新型原料;通過改進窯爐結構,實現熱能的梯級利用。這種全鏈條的綠色改造,本質上是對“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的具象化落實。
在價值端,佛山陶瓷將生態屬性轉化為產品的核心競爭力。當消費者越來越關注產品的環境影響時,“綠色陶瓷”不再是附加標簽,而是市場選擇的關鍵標準。佛山的陶瓷品牌通過認證體系、碳足跡標識、環保工藝可視化等方式,將生態投入轉化為品牌溢價,讓“綠色”成為產品最硬的“通行證”。這種從“賣產品”到“賣生態價值”的轉變,正是生態文明思想在產業終端的生動實踐。
三、生態文明引領塑造產業發展新范式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這一要求不僅指向環境治理,更指向發展范式的根本變革。佛山陶瓷產業的領先,本質上是發展范式從“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躍升的結果——它不再依賴資源的無限消耗,而是依靠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和模式創新;不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增長,而是通過生態價值的挖掘創造新的增長空間。
這種新范式的核心,是構建“產業-生態-城市”的協同發展體系。佛山將陶瓷產業集聚區與生態園區建設有機結合,推動企業間廢棄物交換利用、能源梯級利用,形成“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循環經濟網絡;通過工業互聯網平臺整合產業鏈數據,實現生產、物流、消費環節的環境績效可追溯、可優化;更通過綠色金融、碳交易等政策工具,引導資本向綠色低碳領域集聚。這種系統性的生態化改造,讓陶瓷產業從“環境消耗者”轉變為“生態貢獻者”,為傳統產業的生態文明轉型提供了可復制的范式。
站在新的歷史方位,佛山的陶瓷產業正在用實踐詮釋一個深刻的道理:生態文明不是發展的“附加題”,而是高質量發展的“必答題”。當全球產業競爭進入“生態賽道”,誰能更早領悟生態文明思想的精髓,誰就能在轉型中率先突圍。佛山陶瓷的領先一步,本質上是生態文明理念引領下的先發優勢——這種優勢不僅屬于一個產業,更照見了中國傳統產業在生態文明時代的光明前景。
(禪城陶瓷協會黨支部 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