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一座古老的歷史文化名城,1700多年的制瓷歷史創造了無數輝煌和燦爛,其陶瓷文明享譽全球。
這是一個從古至今陶瓷產業綿延不絕的地方,而今更加展現歷史與時尚緊密結合、文化與科技交相輝映的獨特魅力。
景德鎮,在傳承中保護,在發展中創新,形成了新的陶瓷產業發展格局,一個繁榮和諧的新瓷都展現在世人面前。2012年,全市陶瓷產業完成總產值215億元,同比增長11.63%;陶瓷稅收3.54億元,同比增長17.92%。2013年1至5月,全市陶瓷產業完成工業總產值99.6億元,同比增長10.91%;陶瓷上繳稅收1.78億元,同比增長32.03%。
保護遺址遺跡,讓千年文明淬火重生
在景德鎮這片神奇的土地上,蘊藏了輝煌燦爛的陶瓷文明。其歷史遺存包括具有歷史記憶的老城,一大片大生產時代的近現代陶瓷工業活遺產,以及在昌江河系不足30公里范圍內分布的151處古瓷窯址。如何讓這寶貴遺產重煥生機,成為景德鎮科學發展的大事。經過幾年的摸索與實踐,景德鎮市確立“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原則,啟動了大遺址保護工作。
作為明、清兩代御用瓷專門制造場所的景德鎮御窯廠,至今有700多年的歷史,是我國唯一一處能全面系統反映官窯陶瓷生產和文化信息的歷史遺存。為完整展現御窯歷史面貌,2002年,景德鎮市拉開了御窯廠遺址保護序幕,遷出市政府機關及18個政府部門,拆除原政府辦公樓。2006年,御窯廠遺址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0年10月,御窯廠遺址又入選首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名單,該市隨即啟動御窯考古遺址公園的建設和規劃工作。多年來,在國家、省、市的大力支持下,御窯廠遺址保護已投入1.57億元,先后實施了大門重修、龍珠閣維修等10多項大規模拆遷項目和保護工程。
為了把根留住,該市開啟包括瓷都大橋至中渡口保護區、中渡口至南門頭保護區、光明及紅旗瓷廠保護區、紅店街保護區、蓮花塘及周邊保護區以及十八橋保護區等項目,著力恢復一批老寺廟、古店鋪、古碼頭、古里弄、古會館和古戲臺等。同時,將昌江區和珠山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逐步向城郊轉移,規定在老城區不“大興土木”,給老城區的城市面貌保護“減負”。
調整產業結構,打造“大陶瓷”發展格局
2009年,景德鎮被列入國家第二批資源枯竭型城市。改變大量消耗資源、以破壞環境為代價的傳統陶瓷產業,推行高新技術及先進適用技術發展高附加值的新型陶瓷產業,是景德鎮重大而迫切的任務。
景德鎮全方位調整陶瓷產業結構,著力通過建設園區和國家項目平臺、出臺優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資、培養各專業人才等方式“調大”陶瓷總量規模和“調全”陶瓷種類,逐步形成以高科技陶瓷為核心競爭力,以陳設藝術瓷和高檔日用瓷為主體,以建筑衛生陶瓷為補充,以創意陶瓷為后發優勢的“大陶瓷”發展格局。
景德鎮市陶瓷工業園是打好陶瓷主牌、重振瓷都雄風的前沿陣地。經過近10年的發展,園區已榮獲省部共建國家陶瓷科技城產業化基地、國家火炬計劃陶瓷新材料及制品產業基地、全國陶瓷產業示范基地等稱號。截至2012年底,園區成功吸引國內外148家企業入園,并實現工業總產值125.8億元,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12.5%。其中,陶瓷工業總產值為94.2億元,占全市陶瓷產值的45.5%。近年來,園區堅持打造傳統陶瓷產業改造提升區和產學研一體化發展試驗區,以高檔日用瓷、工藝瓷、陶瓷文化創意產業為主體,以功能陶瓷、結構陶瓷、電子陶瓷等高技術陶瓷為核心,吸納科技型企業20家,完成高新技術成果和新產品300多項。2012年,園區高技術陶瓷產業產值達19.79億元,占全市的75.7%。
良好的科研條件和龐大的產業工人隊伍,為景德鎮陶瓷文化產業的轉型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智力資源和人力資源保障。景德鎮擁有全國唯一的陶瓷學院、省陶瓷工藝美術學院、陶瓷職業技術學校和職業高中,以及部、省、市三級陶瓷研究所,不僅每年輸出大批專業型人才,而且依托國家日用和建筑陶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陶瓷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等一批國家級、省級科技創新平臺,為行業提供了技術研發、人才培訓等十分完備的產學研瓷業生產體系。目前,該市已完成60多項非金屬新材料技術和50多項自主知識產權的成果轉化。
此外,該市擁有國家級、省級工藝美術和陶瓷藝術大師200多位,陶瓷類高級工藝美術師1000多人,還有4000多家陶瓷文化創意產業實體和手工作坊,擁有10萬陶瓷產業工人,為調優以高檔日用瓷和大師藝術陶瓷為主體的陶瓷創意文化產業品牌提供了有力保障。
加強文化交流 促進文化藝術市場繁榮
景德鎮市委書記鄧保生說:“景德鎮是一座沒有‘圍墻’的城市,自古就有‘工匠八方來,器成天下走’之說,其生產的瓷器更是‘集天下名窯之大成,匯各地良工之精華’。到了今天,景德鎮市更是以開放和包容的姿態吸引著世界各地的陶瓷愛好者和能工巧匠來此匯集,各類陶瓷文化交流活動空前繁榮。”
景德鎮市積極開展對外文化交流,以此傳播陶瓷文化、展示陶瓷成果。該市先后在俄羅斯、法國、德國等幾十個國家和地區成功舉辦近百場陶瓷精品展,并利用中外文化交流年等契機到埃及、沙特等國開展文化交流活動。景德鎮女子瓷樂團經常到海外進行文化藝術交流,被譽為“中國一絕、世界首創”。與此同時,各單位、部門、院校以及民間的文化交流活動也是如火如荼。景德鎮陶瓷學院是世界陶瓷工程、陶瓷文化、陶瓷藝術交流與合作的重要基地,該校與美國、英國、加拿大、芬蘭、韓國等20多個國家高校建立友好關系,構建了中國陶藝國際夏季進修學院等學習交流平臺,同時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陶藝學會、美國陶藝教育委員會、歐洲陶藝協會等世界各大陶瓷組織建立了友好合作關系,舉辦國際陶藝教育大會、高技術陶瓷國際論壇等重大國際文化交流活動。
景德鎮依托陶瓷文化創意產業的蓬勃發展,將文化產業與會展業緊密結合,已成為世界陶瓷會展中心和展示陶瓷文化的窗口。每年一屆的景德鎮國際陶瓷博覽會至今已成功舉辦9屆,是國際陶瓷行業中規格最高、門類最全的專業陶瓷盛會,每年吸引來自世界30多個國家和地區,國內各大產瓷區和各省(市、自治區)的參展商、采購商數千人來此參觀、交流、洽談業務。
此外,景德鎮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陶瓷文化魅力,還吸引著越來越多外地陶瓷藝術家和愛好者來此開設工作室和藝術館。目前,景德鎮共有外來藝術家5000余人。
短評
打好“文化”這張牌
面對千年窯火的文化積淀,面對瓷土資源的日漸枯竭,面對我省其他兄弟市的快速發展,面對佛山等省外陶瓷重鎮的快步崛起,“千年瓷都”景德鎮的發展之路該怎么走?景德鎮市市委、市政府認識到,我國的文化產業發展正當時,陶瓷作為最具中國特色的文化產業,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于是,景德鎮搶抓機遇,乘勢而上,堅持陶瓷發展優先戰略,致力于在傳承中復興陶瓷文化,在創新中振興陶瓷產業。景德鎮的發展實踐啟示我們,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必須打好“文化”這張牌。
當前,隨著科技進步和知識經濟的迅猛發展,文化的經濟功能明顯增強,經濟的文化含量不斷提高。文化在區域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文化產業對促進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貢獻越來越大。打好“文化”這張牌,抓好文化產業發展,是一個地區加快發展、加速轉型的重要途徑。
贛鄱大地是一片文化的“沃土”,全省各地的歷史文化資源普遍比較豐富。怎樣找準突破口,用好歷史文化資源,完善文化產業布局,延伸文化產業鏈條,推動文化產業跨業態發展?景德鎮的經驗值得學習借鑒。我們相信,只要全省各地都能打好“文化”這張牌,江西就有可能實現從文化資源大省向文化產業大省的轉變。

- 上一篇: 安華衛浴 上演衛浴版“小時代”
- 返回列表
- 下一篇: 恐重蹈覆轍?南昌擬出臺LED扶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