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傳統(tǒng)制造業(yè)處于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綠色制造、智能制造等頻頻成為行業(yè)熱議的話題,成為制造業(yè)轉型升級的目標和方向。就智能制造而言,目前行業(yè)還遠未達到智能制造的水平,只能說在朝這個方向努力和推進。
回顧中國建陶業(yè)30多年的發(fā)展歷程,其生產方式的變革,在2015年修訂出版的《中國智式》一書中,作者鮑杰軍有一段論述:“20世紀80年代開始進入機械化時代,90年代進入自動化時代,2000年開始進入信息化時代,到了21世紀的2010年之后,建陶行業(yè)開始真正進入到數字化時代,并且這個數字化進入到整個生產經營系統(tǒng)當中。再往下走,10年后、20年后,中國建陶業(yè)將開始從數字化時代進入到智能化時代,這個行業(yè)發(fā)展的趨勢,是可以預見的。”
筆者比較贊同鮑工的觀點。建陶產品的制造歷程,從目前可以概括和預判的走勢來看,一定是沿著“半機械化→機械化→自動化→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這樣一條發(fā)展路徑。目前,行業(yè)真實的生產水平,即便是最先進的生產線,也遠沒有100%實現自動化,絕大部分企業(yè)的技術改造和轉型升級仍處于“機械化→自動化”的發(fā)展階段,當然,也有個別工序開始初步的智能化,如噴墨打印機的廣泛應用。與此同時,信息化則早已普及,并隨著近年來移動通訊的快速發(fā)展,向著數字化、網絡化的方向發(fā)展。
每年的廣州陶瓷工業(yè)展,都會為行業(yè)帶來一系列新技術、新裝備、新工藝,接下來的時間,陶瓷企業(yè)將進入對這些新技術、新裝備、新工藝的引進、消化和應用階段。2017年的工業(yè)展,智能制造的概念異;鸨,智能壓機、智能窯爐、智能打包、智能倉儲、智能物流、智能工廠……一切似乎不打上智能化的標簽,就不足以引領行業(yè)。然而,非常遺憾,雖然這些新技術、新裝備、新工藝相比往年有較大的突破,但大多數還是以自動化為基礎,離真正的智能化還有不小的差距。
通常而言,智能制造是在自動化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一種由智能機器和專業(yè)智慧共同組成的人機一體化智能系統(tǒng),它在瓷磚的生產制造過程當中會利用生產經營活動中相關聯(lián)的大數據,進行云計算,在此基礎上做出一系列分析、判斷和決策。智能制造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通過人與智能機器的結合,去擴大、延伸、甚至部分取代管理人員在生產制造過程中的腦力勞動,它把自動化的概念更新,擴展到柔性化、智能化和高度集成化。
在媒體報道、日常宣傳中,我們常常將自動化與智能化混為一談:說我們的生產線經過改造,實現了智能制造;我們引進某某先進設備,實現了智能制造等,但這樣的表述顯然是不準確的。自動化與智能化最大的區(qū)別在于,自動化是為了替代員工的體力勞動,把員工從機械、反復、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它的一系列動作,包括自動化的操作都是可以標準化的;智能化,除了可以替代體力勞動外,它還可以部分替代腦力勞動,它的動作和操作,很難標準化,而是需要根據外部環(huán)境的數據采集、模型的建立和運算作出相應的調整。如近年來社會高度關注的汽車無人駕駛、世界冠軍柯潔與人工智能AlphaGo的人機大戰(zhàn)、機器人寫作新聞稿件等。這些基于大數據、云計算、交易算法的人工智能(AI)技術,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智能化,它的出現,將對傳統(tǒng)制造業(yè)帶來一場徹底的、革命性的變革,當然,首當其沖的就是對傳統(tǒng)制造業(yè)進行全面的改革與顛覆,通過智能化,改變制造業(yè)原來的生產方式。
就陶瓷企業(yè)的生產過程而言,從自動化到智能化的難度,遠超從機械化到自動化乃至以往任何一個生產方式嬗變的過程,因為這中間包含著相對復雜的信息化和數據化。數據的收集相對簡單,數據的計算和應用才是關鍵。這也是工信部近年來大力推進企業(yè)“兩化”融合的目的所在。可以預見,人工智能技術將會愈來愈快、愈來愈全面地融入到我們生產、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它的出現,將是一場對原有的生產、生活方式進行摧毀、改變并重構的一場革命。陶瓷產品的生產方式,也必然伴隨著這場革命步入真正的智能化時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