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居企業與家裝公司似乎從來就是一種相互依存、互利共贏的關系。家居企業通過集約式供應鏈統一生產家居建材產品,既直接銷售給C端用戶、委托給經銷商;同時也與家裝公司展開合作。家裝公司則幫助家居企業銷售,同時也從交易中獲得差價與利潤,兩者還會通過既定的傭金分成。
前不久,在億歐家居與多位家裝企業CEO溝通的過程中,無意間發現了家裝公司與家居企業在生產銷售場景中可能存在的其他關系。
部分創業者認為家居企業的市場份額在未來很可能會被家裝公司慢慢地“吃掉”。同時,它也從側面突出了家裝公司作為“攻擊者”身份的另一種姿態,這或許是一個“陰謀”,也可能有人稱它為離間計,但其實也為家居上市公司的發展道路敲響了警鐘。
“大家居”一詞伴隨著家居企業接連上市成為熱詞,但它未必是一條康莊大道
近段時間以來,“上市”與“大家居”成為了家居行業的兩大熱詞之一。
2017年被稱為家居產業上市大年,繼顧家家居、恒康家居、亞振家居于2016年底陸續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后,歐派家居、尚品宅配、皮阿諾、金牌廚柜紛紛于2017年上半年成功上市。
5月12日,志邦廚柜也迎來了首發獲通過的好消息,并與我樂家居一同位列即將上市的家居企業的陣營。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家居企業幾乎都在近年的財報中提到了“大家居”戰略,然而,就如億歐智庫在《大家居這場賽事,為什么連領隊的櫥衣柜企業也沒能吹響》中提到的一樣,盡管歐派們、索菲亞們以及大自然家居們積極地跨品類、延伸產品生產線,試圖走通從單品類產品服務到提供一站式自主選材+整屋定制全系列服務的“大家居”模式。但從財報上看,它們取得的回報依然非常不明顯。家居上市企業的“大家居”之路,似乎都遇到了瓶頸。
家裝公司能為用戶提供更多的SKU品類,而家居企業要擴品類卻易引爭端
讓我們從消費者的角度試想一下,你是愿意在同一家企業一站式購齊裝修過程中的家居建材產品,還是更愿意到各有所長的家居企業去進行分類采購?
前者的特點是一站式采購還伴隨著打折優惠,但各個產品在行業內的排名參差不齊;后者則可以集合各家之長,不過其過程比較復雜、需要花費更多的精力和金錢去進行選購。
我并不懷疑兩種模式都會有各自的支持“粉絲”,但必須注意的是,家居建材產品的選購作為家裝產業鏈當中的重要一環,它其實也同樣具備低頻、客單價不低的特性,同時還需要滿足消費者個性化定制的需求。
而當前主推“大家居”觀念的上市公司能夠提供足夠豐富、量足夠大的產品嗎?它們光花費在擴產品品類和推概念的時間就得幾年,更不用說要真正實現布局“全產業鏈”、提供一站式選購和整屋定制服務了。
家裝公司則不然,通過家裝產業鏈的長期整合,它只需要引進更多的建材家居供應商、同時完善供應鏈管理和供應鏈體系,就很有可能滿足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
警惕“蛇吞象”:從家裝行業切入家居很容易,但家居企業要想進軍家裝則很難
極裝吉住CEO潘亮在一次采訪中告訴億歐,家居企業的市場份額在未來將會逐漸被家裝公司所吃掉,而這將是“蛇吞象”的前兆。
首先,家裝公司能夠為消費者提供集測量、風格設計、產品選購、安裝一體化的標準式服務,這是由家裝本身復雜化、精細化的業務流程以及產業鏈的特點所決定的。
其次,家裝公司對水電木瓦泥的話本身就極為熟悉,同時也能結合空間布局設計最為適合的家居建材產品尺寸,并對接給相應的工廠進行生產和制造,為什么要將這類原本自己能干的活另外交給家居建材商去干?
第三,更為重要的是,家居上市企業提供的產品多為重局部設計的功能型產品,往往很難真正地實現整體產品上的功能及風格統一。另外,在選購到家具進場的過程中,用戶往往還需等待45-60天的時間。
相比之下,家裝公司的突出特點在于能夠通過裝修及產品選購過程為用戶的家“賦能”。
裝修公司能夠根據用戶生活的多樣化場景設置不同的功能組合,比如出于幫助孩子閱讀的需求,在孩子還小的三口之家對書房進行特殊布置,結合不同顏色、設計、擺設的硬裝、家具與軟裝產品,既為孩子提供適合閱讀的環境,同時也為父母與孩子的溝通提前搭建好橋梁。這其實也是當下大熱的全屋整裝為用戶所賦予的價值。
另一方面,家裝公司還能通過異地化生產、自行研發生產過程中的標準化流程以及創新性的交易結構,來縮短家具建材產品從預定、生產到進場安裝所花費的時間。
而這就是為什么說從家裝行業切入家居很容易,但家居企業要想進軍家裝則很難的真正原因。家裝作為高度的非標準化產品,只有將硬裝與家居建材產品密切結合起來,才能夠完全實現用戶的個性化定制需求、提高用戶的交付體驗,這同時也是全屋整裝興起的原因所在。
再反觀把“大家居”概念炒得火熱的家居上市企業,在單一的家居產品已無法滿足當下消費者真實需求的情況下,家居企業其實更應該去提升自身的智能制造升級、柔性化生產以及技術創新等能力,從而提高生產效率、降低制造成本,并從中挖掘新的業務模式。
誠然,理想化的“大家居”場景確實存在其值得發展的地方,但“畫大餅”、“鋪大盤子”顯然并不適合大部分的家居上市公司,如果它們依然把大家居的概念當成吸引資本關注的一種手段,那就完全失去了這個行業原有的價值。
因此,億歐在此奉勸各家家居上市企業盡早回歸商業本質,去重視用戶提出的真實需求,通過技術手段進一步提高產品研發和渠道下沉能力,用智能化產能布局、品牌的專業度以及用戶的青睞來打造一面不易受到攻擊的“盾牌”,這將成為家居企業抵御家裝公司“攻擊”的良方。
